首頁 > 詩經起名

什麼是宋詞什麼是元曲

編輯:楓葉 日期:2024-05-10 07:00:02 分類:詩經起名

什麼是宋詞什麼是元曲 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裡巷之曲。”宋詞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約派)

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流行於大都(今北京)一帶。明清兩代也有雜劇,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於元、明、清三代的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散套兩種。

區別: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並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後世有元曲之稱.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餘、長短句.始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後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什麼是元曲什麼是宋詞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花,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瞭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裡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兩者都采用北曲為演唱形式。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始於唐,定型於五代,盛於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風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宋詞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學樣式上詞,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依調填詞叫“依聲”。詞別名“長短句”( 在宋代以後,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察什麼是宋詞什麼是元曲

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始於漢,定型於唐、五代,盛於宋。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代表詞人如蘇軾、辛棄疾、柳永、李清照等。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等。

什麼什麼什麼是分別屬於唐詩、宋詞、元曲,什麼什麼是現代詩?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的詩。唐代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湧現,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按照時間,唐詩的創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始於唐,定型於五代,盛於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風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艷,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對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韻律。現代詩的發現可以追源到清末,當時,一些從西方引進的詩作已開始用白話進行翻譯,但是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鮮為人知。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現代詩主要流派為新月派、九葉派、朦朧派。

宋詞、元曲都是什麼歌唱

宋詞是依據詞牌歌唱,如菩薩蠻、水調歌頭。

元曲是依據宮調歌唱,如中宮調、正宮調等。

宋詞,元曲各是什麼?簡單點

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

唐詩宋詞常識

完整表述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元曲指的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元曲的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套數兩種。明清小說是誕生在明清時期的小說的總稱,明清小說的代表作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

元曲的介紹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

雜劇是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散曲和元雜劇):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傢”,關漢卿位於“元曲四大傢”之首。

明清小說的介紹

明清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繁榮時期。明代文人創作的小說主要有白話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兩大類。明代的長篇小說按題材和思想內容﹐又可概分為五類﹐即講史小說﹑神魔小說﹑世情小說、英雄傳奇小說和公案小說等。

明代的白話短篇小說也獲豐收。馮夢龍輯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常與“三言”並稱﹐地位相當的是凌蒙初編著的擬話本集《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

1.“宋詞”的常識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歌曲、長短句。

最初的詞都可以配合音樂來唱。 詞,萌發於隋唐之際,形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 。

《全宋詞》收詞將近兩萬首,許多詞已經與音樂無關,而成瞭詩的別體,人稱“詩餘”。 按照字數的多少,詞有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字至90字以內)、慢曲(91字以上)的區分。

詞有詞牌, 詞牌是詞譜的名稱。詞譜的數目繁多,到清代康熙時期,總數應在一千以上,如《菩薩蠻》、《如夢令》、《西江月》、《蝶戀花》、《念奴嬌》、《天仙子》、《玉樓春》、《漁傢傲》、《臨江仙》、《賀新郎》、《齊天樂》、《芳心苦》、《永遇樂》、《桂枝香》、《卜算子》、《水龍吟》、《聲聲慢》、《虞美人》、《鷓鴣天》、《釵頭鳳》、《踏莎行》、《望海潮》等。

每個詞譜都規定瞭詞的字數、韻數、平仄以及它的格式,依照詞譜所規定的格式寫詞叫“填詞”或“倚聲” 。 詞調有一般詩體中罕見的一字、兩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長句,交錯迭出。

詞調中也有全首齊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實為兩首五言絕句,《玉樓春》上、下片實為兩首七言絕句。 詞調中除少數小令不分段稱為“單調”外,大部分詞調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三疊”、“四疊”。

段的詞學術語為“片”或“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

“闋”原是樂終的意思。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

填詞講究聲韻,要按詞牌押韻。一般說來,平聲聲調長,不升不降,宜於慢聲吟唱,表達不盡的情意、盎然的韻味。

仄也稱“側”,是不平之意。詩詞中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聲調都是短的。

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特別短促。以欹qi側短促的仄聲押韻,易於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動不已。

宋詞中的兩種主要藝術風格——婉約與豪放。 明張?:“少遊(秦觀)多婉約,子瞻(蘇軾)多豪放,當以婉約為主。”

明徐師曾中:“至論其詞,則有婉約者,有豪放者。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雖各因其質,而詞貴感人,要當以婉約為正。

” (見《文體明辨序說》) 清王士?:“仆謂婉約以易安(李清照的號)為宗,豪放惟幼安(辛棄疾的字)稱首”。(見《花草蒙拾》) 北宋著名詞人有: 北宋前期詞人:晏殊、晏幾道、范仲淹、歐陽修、張先、柳永(市井詞人) 天才詞人:蘇軾 蘇門詞人:秦觀、賀鑄、黃庭堅 格律詞人:周邦彥 曠世才女:李清照 南渡詞人:朱敦儒、陳與義、張元幹 南宋著名詞人有: 辛棄疾,別立一宗“稼軒體” 辛派詞人:張孝祥、陸遊、陳亮、劉過 辛派後勁:劉克莊、劉辰翁、文天祥 薑夔,詞風“清空騷雅” 史達祖、吳文英 薑派後繼:周密、王沂孫、張炎、蔣捷等。

2.關於宋詞元曲的小知識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並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後世有元曲之稱.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馀、長短句.始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後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3.宋詞是一種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餘、歌曲、長短句。

歸納起來,這許多名稱主要是分別說明詞與音樂的密切關系及其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征。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

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裡巷之曲。 ”由於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裡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節拍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瞭。

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裡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被視為詩餘小道。隻有註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的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後主被俘虜之後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後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到瞭宋代,通過柳永和蘇軾在創作上的重大突破,詞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得到瞭巨大的發展。盡管詞在語言上受到瞭文人詩作的影響,而典雅雕琢的風尚並沒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間風格。

而詞的長短句形式更便於抒發感情,所以“詩言志,詞抒情”的這種說法還是具有一定根據的。 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委婉、曲盡情態;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傑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 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

他把詞從娛賓助興的天地裡解脫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遊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裡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瞭廣闊的社會生活。

從我們今天讀者的情趣來看,象“大江東去”之類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於接受。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有的主張62字以內為小令,以外稱“慢詞”,都未成定論。一首詞,有的隻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段的詞學術語為“片”或“闋”。 “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

“闋”原是樂終的意思。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

詞雖分片,仍屬一首。故上、下片的關系,須有分有合,有斷有續,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異,而於過片(或換頭)處尤見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我們看到宋代許多詞人創造出離合回旋、若往若還、前後映照的藝術妙境,在一首詞中增添瞭層次、深度和蕩漾波瀾。 詞的平仄諸韻分別具有聲情之美。

一般說來,平聲聲調長,不升不降,宜於慢聲吟唱,表達不盡的情意、盎然的韻味。仄也稱“側”,是不平之意。

詩詞中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聲調都是短的。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特別短促。

以欹側短促的仄聲押韻,易於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動不已。 不少詞調中平仄諸韻遞押,也就是長短聲調遞用、平調與升、降調或促調遞用,不僅聲調抑揚頓挫,激蕩而和諧,蘊蓄的感情也顯得更加豐富曲折。

詞有詞牌。詞牌的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某一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傢自制的詞牌。

詞發展到後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

4.描寫性的詩代表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所以又稱《詩三百》,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為五經。

“古者《詩》三百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傢》),據傳為孔子編定。 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也稱《詩三百》。

他開創瞭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裡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

《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記·孔子世傢》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系密切,是無疑的。《詩經》不僅是最早的詩歌總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當時社會的百科全書。

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源頭及代表作。 《詩經》“六義” 《詩經》“六義”指的是 風、雅、頌、這三個說的是內容,賦、比、興,,這三個說的是手法,這就是》“六義”。

《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是依據音樂的不同。《風》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稱作“十五國風”共160篇。

《雅》分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宮廷樂歌,共105篇。 《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是宗廟用於祭祀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瞭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裡程碑。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雖有定格,又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元曲將傳統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揉為一體,形成瞭詼諧、灑脫、率真的藝術風格,對詞體的創新和發展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瞭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

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我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於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稱調,共得二十八宮調。

但在元曲中常用的,隻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於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

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遊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 以調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把元曲與“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並列,稱之為“一代之文學”。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

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瞭,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鬥一樣。

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瞭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

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范,形成瞭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5.唐詩宋詞的知識

1.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傢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學生學過的課文中包括一些常見的古詩詞,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

還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舍”的層面上來。

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一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一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瞭。

2.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傢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瞭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瞭《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傢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

“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瞭,連成片瞭。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

“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瞭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瞭。

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

“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

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

“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

隻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於物的手法。

由於詩人成功地運用瞭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3.望廬山瀑佈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佈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

可是,到瞭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瞭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瞭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佈創造瞭不尋常的背景。

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佈。“遙看瀑佈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佈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山川之間。

“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佈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

第三句又極寫瀑佈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

“飛”字,把瀑佈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

“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隻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瞭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佈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

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裡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4.春殘 翁宏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詩寫女子春末懷人。首句點題,寫來不拘一格。

一句中,“又”字開頭,“也”字結尾,連用一個副詞和一個語氣詞,這在詩中是不多見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強瞭語氣,強化瞭詩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並有籠蓋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寫法的出新。

“又”字還與下面的“經年”相應,暗示這女子與情人離別,正是去年此時,故對物候變化特別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幃”,“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聯系第一句看,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時此地,經受著別離的苦痛。時隔一年,記憶猶新,而且,現在還是在這一時間和這一地點,她怎敢再身臨其境,重新。

上一篇:唐詩取名女孩虎年寶寶

下一篇:霸氣古詩詞取公司名字相關取名推薦?

標籤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