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店名大全

麥飯石煮水可以直接喝嗎?

編輯:楓葉 日期:2024-01-14 20:48:02 分類:店名大全

麥飯石煮水可以直接喝。 麥飯石,中藥名。為中酸性火成巖類巖石石英二長斑巖。全國各地均產。具有解毒散結,去腐生肌,除寒祛濕,益肝健胃,活血化瘀,利尿化石,延年益壽之功效。常用於癰疽發背,痤瘡,濕疹,腳氣,痱子,手指皸裂,黃褐斑,牙痛,口腔潰瘍,風濕痹痛,腰背痛,慢性肝炎,胃炎,痢疾,糖尿病,神經衰弱,外傷紅腫,高血壓,老年性血管硬化,腫瘤,尿路結石。可以,麥飯石無毒,無副作用,泡過的水燒開後喝最好,有條件的話燒菜,做飯,洗臉,刷牙一切生活用水都用麥飯石處理,好處很多,誰用誰知道。

可以,麥飯石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泡水可礦化水,還可以吸收有害物質。泡水24小時後水就變成瞭礦泉水。

麥飯石煮水可以直接引用,麥飯石沒有除菌的功能,麥飯石的左右是礦化水,釋放有益的微量元素 ,礦物質,對人身體有益。不能直接飲用,還是要燒開後再飲用。

臘八節的起源是什麼?有什麼風俗啊?

麥飯石煮水可以直接喝。

麥飯石,中藥名。為中酸性火成巖類巖石石英二長斑巖。全國各地均產。具有解毒散結,去腐生肌,除寒祛濕,益肝健胃,活血化瘀,利尿化石,延年益壽之功效。常用於癰疽發背,痤瘡,濕疹,腳氣,痱子,手指皸裂,黃褐斑,牙痛,口腔潰瘍,風濕痹痛,腰背痛,慢性肝炎,胃炎,痢疾,糖尿病,神經衰弱,外傷紅腫,高血壓,老年性血管硬化,腫瘤,尿路結石。

臘八節起源

傳說一:相傳,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傢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瞭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據說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瞭乳糜,恢復瞭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於十二月八日成道。夏歷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中國漢族地區,將這一天作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於是臘八成瞭佛教節日。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瞭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傳說二:關於臘八粥的來歷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典故。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傢裡很窮,便給一傢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瞭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裡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瞭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瞭皇帝,又想起瞭這件事兒,便叫禦廚熬瞭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其實,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傢都要做臘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瞭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傢傢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傢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瞭江米、小米等五谷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幹、瓜子仁、青紅絲等。

按照中國農歷,每年十二月被稱為臘月,而臘月初八日又被稱為“臘八節”。 “臘”,《說文解字》稱“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臘”本是古代的一種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舉行的祭祀活動。《風俗通》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於祭祀,可謂取之有道,用之當時。 但當時臘祭的日期並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並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於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裡重要的一個節日瞭。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 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傳說三: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四:臘八節出於人們對忠臣嶽飛的懷念。當年,嶽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嶽傢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嶽傢軍飽餐瞭一頓百姓送的“千傢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嶽飛死後,人民為瞭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說五: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傢,吃糧靠傢裡人送。有些民工,傢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瞭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裡熬成稀粥,每人喝瞭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瞭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六: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傢節儉,省下一筆大傢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瞭傢業,到瞭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瞭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瞭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傢,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瞭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臘八節習俗

習俗一: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瞭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瞭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習俗二:吃臘八粥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傢都要做臘八粥。到瞭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傢傢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傢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瞭。

更為講究的人傢,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幹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隻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葷臘八粥 :

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千克均搗碎後用兆福牌原味牛油調和

2、冬瓜片35千克 白菜絲25千克 青椒絲15千克 雞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

3、加入適量清水和調味品:味精、鹽、黃酒、花椒等然後文火相煮

4、煮至冒氣停火幾分鐘,然後再文火相煮,反復三次左右即可出

習俗三:吃臘八蒜

老北京人傢,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傢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傢送信兒,該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傢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回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傢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胡同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這是為什麼呢?您想啊,賣臘八蒜得吆喝吧,怎麼吆喝?直接喊“臘八蒜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裡咯噔一下,怎麼街上還有喊著催債呀!再說瞭,你一個做小買賣的跟誰算哪!人傢不跟你算就不錯瞭,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傢一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

泡臘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涼菜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實,泡出的蒜脆香。近年來市場上紫皮蒜不多見。用一般的蒜,泡出來,別看瓣大但口感不脆,發紫。種蒜的又怎麼說呢?紫皮蒜低產,比一般的蒜少收兩成,誰還種?紫皮蒜在市場上偶有所見,麥收後就上市瞭,價格比一般蒜高三分之一。這道理不是一樣嗎?收成少,可能賣個好價呀!

泡臘八蒜為什麼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過蒜色澤如初,橙黃翠綠,口感酸辣適度,香氣濃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過蒜色澤發黑,蒜瓣也不夠綠,口感較差,尤其是熏醋,略帶糊味,也許這正是它的特色,其實這隻是習慣罷瞭,好吃不如愛吃嘛!

臘八粥食俗

農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鬱起來。臘八吃臘八粥的食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瞭,別有一番來歷。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傢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瞭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瞭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 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元人孫國敕作《燕都遊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傢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各個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讓門徒鬥飲,稱之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遊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到瞭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裡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臘八粥,同北京近似,講究些的還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蕓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還有加入黑米的。這種臘八粥可供食療,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等功效。

山西的臘八粥,別稱八寶粥,以小米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綠豆、小棗,還有粘黃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晉東南地區,臘月初五即用小豆、紅豆、豇豆、紅薯、花生、江米、柿餅,合水煮粥,又叫甜飯,亦是食俗之一。

陜北高原在臘八之日,熬粥除瞭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幹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選酌定。倘是午間吃,還要在粥內煮上些面條,全傢人團聚共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瞭萊莊稼地裡雜草多。陜南人臘八要吃雜合粥,分“五味”和“八味”兩種。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後者用上述五種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蘿卜,另外還要加調味品。臘八這天人們除瞭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甘肅人傳統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後除傢人吃,還分送給鄰裡,還要用來喂傢畜。在蘭州、白銀城市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豆、紅棗、白果、蓮子、葡萄幹、杏幹、瓜幹、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後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後一傢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這天全傢人隻吃臘八飯,不吃菜。

青海的西寧人,雖是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薑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裡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裡當差們喝的。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谷豐登。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隻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雲:“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含若幹傳說。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咸麻辣,而農村人吃咸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嘗,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瞭花樣,喝出瞭水平。

河北臘八粥制作方法:將大白雲豆提前(最好頭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發至胖大;白蓮子用熱水漲發,去綠色芯,同白雲豆先下入煮鍋煮20分鐘,再加入大米、糯米、麥仁、葛仙米、小棗及飯豆,栗子去掉硬殼和內衣。將上述原料洗凈,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鐘,至粥稠豆糯、棗爛時止。 粥熟後加蜜桂花、紅糖(或先將紅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勻即成。

特點:黏糯滑軟,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年邁體弱者食此粥有利於恢復健康。不論哪種臘八粥,都有暖肚、潤腸、補脾、清肺等功能。

國人如此鐘情臘八粥,食俗之外,也確有些科學道理。清代營養學傢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註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

臘八節民風

李永俊

相傳“臘八節”起源於遠古時的“臘祭”,傳說每年臘日,古人要舉行祭祖,祭諸神活動。另據宗教界所傳,農歷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稱為“成道節”。自周代將農歷十二月定為臘月,南北朝時此月要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以祈求五谷豐登,吉祥平安。據說“臘祭”有八種神,於是便將初八確定為固定祭日,後來相沿成俗。

有關“臘八粥”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也演繹出許多有趣的典故。據傳為瞭感念佛祖臘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侶在這一天集會紀念、誦經演法。並把從八方化緣來的米、麥、豆、谷雜糧,及采集的棗、栗、核桃等幹果匯集在一起,用大鍋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後眾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進香者,寺院以粥施舍。後來此舉逐漸成為善事,被流傳至今。隨著佛教的不斷傳播,這種活動由寺院傳到世俗民間,熬“臘八粥”漸漸演變成民俗習慣。到瞭宋代,“臘八粥”廣泛盛行。不論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在此日熬粥祭佛敬祖,並合傢團聚共用,或饋贈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臘八節”不僅成為民間重要傳統節日,喝“臘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傳下來。

北京建都以後,老北京人民對“臘八節”有瞭更深的歷史文化情緣,據說還有個典故: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給人傢放牛,回來正饑餓難忍,忽然發現墻角處有個鼠洞,便想逮隻田鼠充饑。不料竟從洞中掏出不少糯米、黍谷、麥粒、花生及豆類,於是得把這些雜糧洗凈煮成瞭粥,美美地吃瞭一頓飽飯。後來他當瞭明朝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膩心煩,又想起瞭小時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宮廷廚師仿制,請眾臣一起共嘗,不料大傢無不稱妙。這一天恰好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就為其起名“臘八粥”。後來在民間也有瞭喝“臘八粥”之習俗。

對於“臘八粥”的民俗習情,歷代都有許多記述。晉代《大臘》一詩中寫道:“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河,年豐物阜。”古人以“臘祭”形式,感謝百神保佑生活平安美滿。北齊魏收《臘節》文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表達瞭人們數九隆冬之時,祭神敬神之情懷。詩人陸遊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寫道:“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生動描繪瞭臘日裡人們互贈、食用佛粥(即臘八粥),更感受清新氣息迎接春天的來臨。

到清代,朝廷在臘八這天有賜粥風俗,自雍正皇帝起至宣統退位,對此節十分重視。每逢臘八,必在雍和宮用數口大鍋熬粥,由喇嘛誦經,並派大臣前往拈香上祭。道光皇帝在臘八之日,也要舉行“臘祭”活動。各道院以舍粥為善,民間百姓都以粥敬神。親朋好友互送“臘八粥”,以此來增加情感。《燕京歲時記》載:清代“臘八節”,雍和宮備四口大鍋,直徑達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數擔。第一鍋粥奉神,第二鍋粥賜給太後、帝後傢眷;第三鍋粥賜給諸王府及少主府,第四鍋賜給喇嘛。當時京城食粥情景熱烈非凡。有詩為證:“一陽初始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卅平,還向街頭擊臘鼓”。可想而知,施濟“臘八粥”和皇傢君臣、百姓平民在此節之時,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湧如潮,空前壯觀。

早年間,老北京還有一種典故,據說“臘八節”與上古五帝之一顓頊氏有關。其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兒童。因人們非常迷信,害怕鬼神,認為所有疾病都是由於疫鬼作祟,但這些惡魔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臘八這天,專以紅豆、赤豆熬粥,可祛疫迎祥,繼而引發出“赤豆打鬼”之傳言。

老北京人對“臘八節”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受古都文化影響至深,在繼承民俗傳統方面獨有風情,在食文化上也不斷推陳出新。經過長期的探索,再加上宮廷內外的相互的勾通,因此在“臘八粥”的用料,做法上不斷改進,粥的花樣、品位也愈加講究。

宮廷禦膳在“臘八粥”中加入瞭桂圓、蓮子、果仁、魔芋、銀耳等營養精品,使其成為冬補的美食佳肴。普通百姓也要想法兒把五谷雜糧多攢一點兒,使“臘八粥”的味道香甜可口。人們認為,喝瞭“臘八粥”能驅寒暖身,大補陽氣有利健康。而喝上“臘八粥”,就是邁進瞭年的門坎兒。記得小時候,到瞭隆冬季節,總盼著能美美地喝上一頓新糧做成的“臘八粥”。而每傢每戶的大人孩子們,都願意聚集在熱炕頭上,享受那熱乎乎的傢庭美食帶來的歡樂與溫馨。雖說北京冬日冷風刺骨,“臘七臘八凍死寒鴉”,但喝瞭“臘八粥”,人們會將室外的冰天雪地拋到瞭九霄雲外,忘記瞭寒意。那濃濃的人情味,時時溫暖著淳樸勤勞的京城人。

老北京人歷來對“臘八節”十分重視,把它看成春節即將到來的信號。北京民間曾流傳一首民謠:“老太太您別煩,過瞭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送完灶王就到年”。舊京還流傳一句兒歌:“小孩子,你別饞,吃罷臘八飯,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飯,還有人給壓歲錢。”

過瞭“臘八節”,便拉開瞭春節的序幕,歡樂的事會連連不斷展現眼前。婦女們忙著做針線,做新鞋、繡枕頭,裁新衣,為著過年做打算。民間花會也開始操辦,文化活動抓緊瞭演練。盡管“臘八”時節正值數九嚴寒,但滿懷豪情喜迎新年的京城市民,傢傢戶戶積錢備物,盡享辛勞一年的好收成。火熱的心溫暖著和諧的幸福傢園,使生活充滿瞭無限歡樂與溫馨。

記憶中的舊京,進瞭臘月已有瞭年的氣息。到瞭“臘八節”,街市店鋪開始籌集玩具、小吃等年貨,商品漸增。許多傢婦女提前動手制作小磨豆腐、饣各馇之類吃食,還要抽空碾些豆面、黃面等以備春節前炸丸子、蒸糕之用。記得以前從臘月初六晚飯後,母親總會把大米、小米、江米、玉米米查、高粱米、紅小豆、蕓豆篩選好,再把核桃、杏仁去皮,把花生米、紅棗洗凈待用,到臘七晚間便開始熬粥。母親做吃食很有經驗,先把不易煮爛的豆類下鍋。待豆軟湯紅時,再把棒糝、米類、果仁下鍋,並不斷攪動。約一個多小時後,濃濃的香氣從蓋沿四溢,讓人垂涎。待粥熬到又黏又稠時,就可以出鍋盛入瓦盆內待用瞭。除此之外,母親還要蒸兩屜白面加棗兒、金糕條的大發糕。上面放上青紅絲、瓜仁,用大料瓣點上蓮花形紅點,象征吉利滿門。到晚上,奶奶、姐姐要剝蒜皮,然後浸入盛滿醋的壇內泡成臘八蒜。

初八晌午,母親把“臘八粥”、“吉祥餅”加上紅糖、白糖溫熱,端上炕桌,全傢人在溫暖如春的房間裡,歡歡樂樂共度“臘八”,共同品味傳統節日的溫馨與祥和。喝完粥,我隨姐姐提罐出門,把特意準備好的“臘八粥”和發糕,送到親友傢,大人們也備好茶水糖果接待上門的親友。那種和諧的氛圍充滿瞭深情厚誼,至今想起來仍感到溫馨。

上一篇:怎麼在網上開店

下一篇:汽車修理廠名字怎麼取 寓意美好店鋪起名大氣

標籤清單